1 2 3
1 2 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导

媒体报导 | 全国第五届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大赛获奖选手专访

发布者: 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2-26    浏览次数:426  


01

国赛获奖选手专访一:钟杨科 郑文聪


刚刚结束的

全国第五届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大赛

来自hbs红宝石平台登录址的钟杨科、郑文聪

代表广东参加该赛事

仪器仪表制造工赛项

取得全国第一名好成绩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
我就加入了集训队


走进学校的集训室,俨然就像走进企业车间工厂,琳琅满目的仪器仪表、机器设备,排列整齐的电脑......两位男孩在一排排仪器仪表前专心作业,安装电路,控制液体流量,监测液体压力压强......


说起最初加入集训队时,钟杨科说,“以前只是在电视上才会看到的那些机器、设备,学校的集训室不仅看得见还摸得着,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就来了。”



2021年3月,2021级新生正式进入hbs红宝石平台登录址集训队,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12点,时间长、强度大......


“刚来的时候不适应集训队的训练强度,曾一度想过要退缩。老师不断鼓励我们坚持下去。”郑文聪说起刚进入集训队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刚进来的时候理论知识薄弱,他们非常认真学习,有时遇到问题要琢磨很久,有时会一直讨论到深夜。哪怕是回去宿舍了,有一点思路还会半夜跑回集训室进行操作,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教练观贵泉老师看着他们一路成长,也表示很欣慰。



2022年我们参加了全国人工智能大赛,但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在那一次之后,我们对荣誉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俩下定决心,一定要站上最高领奖台。


也就是在那时,他们种下了梦想的种子。







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
夺金


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是我国面向智能制造领域举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参赛范围最广的赛事。仪器仪表项目主要是对仪器进行组装、维修、调试,以保证其性能的稳定和功能的使用。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条不紊在精密的仪器上完成每一项指令。


经过两年多的训练,钟杨科、郑文聪此次参赛,只有一个目标:夺金!


长时间的训练,钟杨科和郑文聪也曾感到疲惫,但每次训练结束离开集训室,总会看到一面墙,墙上展示着历年来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的学长们拿着奖杯的照片,他们又更加坚定夺金的目标。



比赛过程中,考验的不仅仅是日常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更为重要的是沉着冷静的心态。在赛场上需要跟其他参赛队伍抢时间、拼速度、竞技术、比精准!


在大赛过程中,面对陌生的环境、设备、系统,这让两位男孩心里咯噔一声。在比赛环节中电路组装还比较顺利,但是到了调试环节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因为参赛系统与平时训练的差别比较大,稍有不注意,调试的比值就会有偏差。他们俩沉住气、冷静分析,最终还是顺利完成了系统调试。


全国第五届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大赛比赛现场


这也得益于平时大量的练习和积累,尽管内容不完全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了其中的核心要义,抓住核心就能把难题拿下。他们的表现也得到了在场评委的认可。


这一次,在全国的赛场上登上领奖台,为荣誉而战!“那一刻,我们觉得一切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经历了这次赛事也明白了:不是因为有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能希望。


钟杨科(右六)、郑文聪(右五)

全国第五届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大赛领奖现场







现在的我们
将要重新出发


“获得全国第一名,站上我梦想的舞台,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力量,更多是学校的给予的物质、技术保障,教练的教学与鼓励,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心无旁骛专心训练。”说起获奖感受时钟杨科还是一脸兴奋。


说到接下来的安排,郑文聪说,“这些天回到学校也是跟往常一样训练,重新出发,备战其他赛事。不过,我们也还有额外任务,要将我们的经验传授给我们的学弟学妹,让他们少走点弯路。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也是对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智力支撑。


“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我常说两个必保,一个是粮食饭碗中国必须端牢,再一个制造业必须筑牢”……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就制造业发展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了制造业的极端重要性。兔年首个工作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描绘奋进蓝图。惠州坚持“制造业当家”,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2+1”现代产业集群。


风起扬帆正当时。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离不开大国工匠。一大批的优秀青年人才不断涌现,全国技术能手、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可再生能源项目冠军陈智勇,全国技术能手、国赛一等奖刘思雨......他们立足自身专业,苦练技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亮。


重新出发

这或许就是他们

最坚定的回答



02

国赛获奖选手专访二:吴俊华、胡兴高


来自hbs红宝石平台登录址的

学生选手吴俊华、胡兴高

获得机修钳工赛项

一等奖(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



让我们走进集训室

深入了解他们的获奖之路!



“竞技场上就是对我们专业技能
和心理素质的极限挑战”


一走进市技师学院智能制造集训室,便看到穿着蓝黄相间工服的吴俊华与胡兴高正和同学在数控加工铣床进行操作训练,与同学分享比赛经验。刚获奖回来的他们,没有丝毫松懈,很快沉下心投入到日常训练当中。



“在赛场上,就是对我们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的极限挑战。”说起此次大赛,胡兴高说到。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大赛作为国家一类职业技能大赛,是国内智能制造领域综合性最强、难度最高、规模最大的赛事之一。其中机修钳工赛项学生组就有53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代表队,选手需要在4个小时内完成6个任务,这对他们的专业技能、临场表现以及心理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



根据大赛规则,赛场上的设备机械是由抽签的方式为每位选手分配的。这时,幸运之神却同他们开了一个玩笑。他们在比赛过程中,设备竟出现了问题,卡住死机了。他们一瞬间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赛场上,最重要的就要调节自己的心态,吴俊华和胡兴高深知这一点。他们互相给对方打气,慌乱感转瞬即逝。随后,他们立刻着手分析问题,对解决设备问题所需要的时间进行大致评估,并要求暂停计时,联系赛场的技术指导解决问题,赛后也为他们进行了补时。


出现意外后,他们没有浪费一秒,不仅迅速完成了心理上的调节,还做好了决策,将意外对他们的影响降到最低。平时训练的苦修,赛场见真章,这场赛事的成功,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练习所锻造的。强大的心理素质与日积夜累的训练,让他们及时调整了心态和节奏,化险为夷,让比赛顺利进行。


回忆赛程中遇到的这份困难时,吴俊华说:“虽然遇到突发状况时,会有一瞬间的紧张和压力,但是我们很快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将事情解决。现在回过头看,感觉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每一日训练、每一场赛事,都是促使他们成长的经验宝藏,让他们在专业技术领域愈发熟练,在赛场中愈发稳健迅速。



“虽累,但乐在其中”


为了此次大赛,吴俊华、胡兴高俩人备战了一个多月。每天6点就要起床晨跑进行体能训练,随后便是一整天的理论与实操训练。


每天训练到晚上12点是常态,有时还训练到凌晨3点。虽然很累,但一切都是值得的,这次获奖也说明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此次国赛,学校共遴选了3组队伍进行培训,由于智能制造集训室里只有一台数控铣床,所以大家就轮流使用数控铣床,有时候半夜才能轮到



对于他们的努力,教练观贵泉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在背后一直给他们提供支持“一直以来他们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赢得比赛,每天训练的目标也是要把当天遇到的问题解决掉,不解决不罢休。


“从备赛到比赛结束的这段日子,让我收获很多,成长了不少,长时间的训练,不仅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自己的操作技能和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胡兴高说。



在训练过程中,虽然俩人偶尔会有不同的意见,但是他们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两个人只有一起解决问题,经历过困难,才能进步,并且更加默契,这样在赛场上问题才会越少。


“我们获奖的背后,承载着太多人的付出。”在此次比赛中,吴俊华和胡兴高充满了感激。教练和老师的关心、鼓舞与指导,同学的支持,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梦想并非遥不可及;学校提供的全方位训练支持和服务保障,才使他们能够掌握前沿技术,练就技能本领;日夜的训练与对精确的追求,则让他们懂得技行天下必须秉持的工匠精神


继续精进技术
为比赛也为梦想


谈及后续规划,胡兴高说将继续加强训练,精进技能,投入到下一场比赛当中“除了日常训练之外,我们现在也是一位‘小师傅’了,能把我们所学的技能及比赛经验传授给同学和师弟师妹们,也是我们对学校的回报,希望能为他们在接下来的比赛助力。”吴俊华也表示:“这次比赛(全国第五届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大赛)我们只拿到了第三名,希望未来有机会冲击全国第一


全国第五届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大赛领奖现场

吴俊华(右三)、胡兴高(右二)


比赛前三天正好是吴俊华的成人礼,大家都笑着打趣,“一等奖”是他成人礼最特别的礼物。思考到未来,吴俊华将教练、师兄们为榜样,希望潜心提升自己的技能,在未来留校当老师,将知识与经验继续传授给师弟师妹们。“传承”是他口中提到最多的的一个词。他说:“我想坚持下去,有机会的话还可以以教师的身份代表学校参赛,冲教师组的全国第一。因为是学校培养的我,所以我也想回报给学校。


从来没有逆袭的天才

唯有奋斗不止的青春

愿两位小伙能在

热爱的技能领域深耕

在技能成才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在奋斗中实现梦想




-END-

本文由惠州青年原创

此文根据惠州青年公众号文章综合整理